踏遍千山万水 寻觅甜蜜味道

来源:新众网2020-01-03 12:57:33

追花逐蜜50年:金华一位养蜂人的工匠故事

4月,婺城百花盛开;5月,山东的洋槐花怒放;6月初,辽宁的椴树花开了;6月中下旬到9月,内蒙古大草原上成片的黄芪花、油菜花、野花汇聚成花海;10月,婺城的茶花也开了。

在金华婺城,有这样一位老人,虽已至古稀之年,却一刻也未停歇。每年的3月,正是百花即将怒放之时,他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路踏越五千多公里,只为寻找优质的花源,酿造高品质的蜂蜜。

他,就是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村民陆枝吉,一位具有50多年养蜂经验的一线蜂农。

▲陆枝吉在蜂场

逐花而居 纵横大江南北

要是不说年龄,眼前这位精神抖擞的陆枝吉根本看不出他已73岁,他双目炯炯有神,双手温暖有力量,双腿走起路来步步生风。

“我对现在的身体素质还是非常自信的,几十年的养蜂生涯锻炼出来的。”陆枝吉笑着说道。

1947年,陆枝吉出生在一个世代养蜂的大户家庭。俗话说“三岁看大”,陆枝吉的爷爷也相信这一点。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即便是年龄尚小,他也不畏惧蜜蜂的攻击。看在眼里的爷爷在众多子孙中几经思量,最终决定挑选陆枝吉作为养蜂手艺的传承者。

10岁的他便能轻车熟驾,当起了爷爷的得力助手。19岁时,便成为了华南公社蜂场场长,带领场里年轻人南下云南、广西,北上吉林、黑龙江等地,探寻蜜源地,开发养蜂新途径。

“可以说,现在很多的蜜源地都是我找到的。”陆枝吉颇有几分自信地说道,当时,为了寻找一片适合蜜蜂采蜜的蜜源地,陆枝吉在人生地不熟的各大省市,拿着一张大地图,花上5块钱租上一辆自行车,一脚一步的探寻理想的蜜源地。

“在内蒙古的时候,那里人烟稀少,有辆班车隔天才有一趟。有一次,我花了一天一夜走了80公里路,饿了就向路过的人家要点吃的填填肚子。”陆枝吉说道,付出总归有回报。经过多年的探寻,陆枝吉找到了向日葵场地、椴树场地等众多高品质的蜜源地。它们分布在祖国的众多省份,众多边远村落,有的是大山深处、有的是大河附近、有的是大草原上等。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交通通讯都没有发展完善,通信得靠电报,交通得靠双脚。那时候养蜂人的数量也不多,出去寻找蜜源地的蜂农更是少之又少。”陆枝吉说,“可以说,我是最早一批出去养蜂挖掘蜜源地的人,此外我还带过很多徒弟。”

养蜂事业从婺城发散,逐花而居的养蜂人也越来越多。

在当时,陆枝吉有个外号叫“老母鸡”“及时雨”。所谓“老母鸡,便是像老母鸡一般,带领一个个新手从无到有;所谓“及时雨”,便是有人请教陆枝吉养蜂上的专业问题时,他会及时热心的帮助他人。

匠心不止养蜂,干一行爱一行。

“虽然17岁时开始养蜂,但中间也有段时间做其他事。”原来,陆枝吉养蜂之后在当地小有名气。于是,村民便推荐他当选村干部,就这样,1989年开始,陆枝吉当起了村干部。

“要想富,先修路”,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之下,陆枝吉率先响应并且实施这句号召。在当时村庄普遍是泥土路的时候,陆枝吉带领全村村民修起了水泥路。原材料是从山上搬回来的,人手是村里的热心村民凑的,钱不够就自己添一点。

“路好了,经济才会好,村民的生活才会更好。”陆枝吉说,小蜜蜂精神一直在鞭笞着我,以奋斗和专业的品质,以平凡的匠心铸就每件不平凡的小事。

1997年,五十多岁的陆枝吉全身心投入了养蜂事业。

十年磨一剑 匠心铸就品质

2017年,陆枝吉的呼伦贝尔黄芪蜂蜜在中国蜂友联盟全国首届全国蜂友高峰论坛之“中国好蜂蜜”品鉴大会比赛中,荣获“蜂盟银蜂奖”。

2018年,呼伦贝尔黄芪蜜在第二届“中国好蜂蜜”比赛中,荣获“金蜂奖”第一名。

2019年,呼伦贝尔黄芪蜜、苜蓿蜜在“蜂盟好蜜蜂”比赛中,荣获“最佳口感金蜂奖”,同年,陆枝吉本人由中国养蜂学会授予“‘养蜂’百匠——十匠 ”称号。

微信图片_20200103115403

▲中国养蜂学会授予陆枝吉“‘养蜂’百匠——十匠 ”称号

经过53年的积累沉淀后,陆枝吉的蜂蜜终于得到了国家官方的肯定!

据了解,中国蜂友联盟是亚洲新锐民间蜂友公益组织、全球优质蜂产品输出平台、宋心仿蜂业发展基金发起成员、中国养蜂学会蜂盟专委会。该组织汇集了全国两千多位一线养蜂精英,带领着全国30余万蜂友,弘扬蜜蜂文化,还原蜂蜜本色。

▲陆枝吉参加中国蜂友联盟“好蜜蜂”比赛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陆枝吉53年养蜂生涯的肯定及赞美,但有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历练。

一线养蜂人有一个富有诗意的称呼,“追花的人”,可谓是大众追寻的诗与远方。可现实时残酷的,一边是风餐露宿的生活常态,一边是看天气吃饭的起伏收获。

每年的3月份,陆枝吉从浙江省金华市出发,一路北上,穿越江苏、山东、吉林,最终到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路上,采集了杨槐蜜、椴树蜜等优质稀缺的蜂蜜。

6月中下旬,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成片的黄芪花开了。陆枝吉最自豪的蜂蜜便是在这里产生的。

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是一种具有良好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近年来,过度的采挖导致黄芪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蜂蜜属于稀缺蜜种,黄芪花开放时间在每年6月的中下旬。每年只有半个月左右可以采收,但是花开时间短采蜜困难多。”陆枝吉说,养蜂人就是看天吃饭的,突如其来的一场雨就能造成不小的损失。

但是,陆枝吉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已经扎根22年了,对于他来说,细微的天气变化他也了如其掌。

说起养蜂人每天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天微亮之时起床检查蜂箱,然后取蜜、搅蜜等。看起来轻松,但是每一步工序都有微妙的技艺。

“蜜蜂就是我的朋友,他们一刻不停歇,我怎敢先停下来。”陆枝吉说。

6月的内蒙古,凌晨2点多天就亮了,晚上9点多天才黑。花开不停,天不黑,蜜蜂也采个不停,过度劳累的蜜蜂存活35天便去世。

7月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油菜花开了;9月的野花也开了;9月底,呼伦贝尔的野花谢了,冬天也就不远了。

此时,10月的江南,仍旧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婺城大朵大朵的茶花也正燃燃绽放,蜜蜂们又回到了故乡采蜜、繁殖,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从婺城出发,再回到婺城。这一路走来,从春天穿越夏天再到秋天,穿越丘陵、平原、高山,走过祖国5000多公里的广袤土地,度过7多个月的时间。而陆枝吉和他的蜜蜂却仿佛一直在春天,一直在收获甜蜜。

▲陆枝吉在北京参加中国养蜂学会蜂盟专委会筹备会

历尽千帆 归来仍是少年

“在外养蜂的日子辛苦吗?”记者问陆枝吉。

“一点也不苦,相反,每天都很开心,我的心每天都像蜜一样甜。”陆枝吉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说道。

蜂蜜人人都尝过,而养蜂人的生活却鲜有人知。每年3月,陆枝吉带着锅碗瓢盆、被子衣服、照明灯帐篷等工具,还有他那300多箱蜜蜂,便开始了他7个月的采蜜生活。

7个多月的路途,唯有蜜蜂与他为伴。常常是在人烟稀少的野外,陆枝吉住在简易的帐篷中,用太阳能取电,吃些简单的饭菜。

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匮乏,常人眼里是枯燥乏味的。在陆枝吉的眼里,结果原比过程重要,不必纠结于当下的烦恼了,只管往前走。

一路奔波与劳累之外,常常会有意外发生。

“去一些陌生的基地时,会遇见一些当地的刁难者。他们用各种办法获得不当利益,有的会给蜜蜂下药毒害,有的威胁我们低价卖出蜂蜜,也有的对我们人生攻击等。”陆枝吉说道,即便恶人拦路,但是他走南抢北五十多年,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了。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当下难题,但是对整个一线蜂农来说,这样的事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的生活。

除了身体上的一些意外伤害,市场的混乱和复杂也严重影响了蜂农经济收入。假设原本正常的蜂蜜市场价是每斤50元,然而中间商却把价格压到20元甚至10元。甚至会在原蜜中参入一些劣质蜂蜜。这么一来,市场上的蜂蜜价格反而可能极高而品质极低,由此,消费者也对蜂蜜行业产生了误解。

艰苦的工作环境、混乱的市场秩序、不稳定的经济效益以及技术的匮乏等因素,使得一线蜂农的困难重重。

作为蜂农里“元老级别”的陆枝吉,对产业的发展早已观摩许久,奈何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帮助蜂农团体的利益。现如今,陆枝吉的蜂蜜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接下来他将发挥他力所能及的力量,为蜜蜂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呢?”记者问道。

“一份事业,它做得好不算好,做到比谁都好,那才是真的好。养蜂事业也是如此,从一而终。接下来,我将传播‘婺蜂房’这蜂蜜一品牌,同时带动一线蜂农高品质蜂蜜的销售,以自己微薄之力净化蜂蜜业混乱的市场秩序。最终,给消费者呈上真正的高品质蜜蜂,保护蜂农及消费者的利益。”眼前这位73岁的陆枝吉憧憬地说道。不断得发扬工匠精神,把工匠之心种子播撒至祖国大江南北。

和陆枝吉几个小时的聊天下来,记者深深的被他的乐观所动容。从他身上,完全感受不到暮气。一举一动,亲切慈祥,说起养蜂工作侃侃而谈,回忆跌宕过往也谈笑自如,谈及未来更是双眼放光。从这位“老人”身上,记者感受到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不屈的工匠之心,酝酿最高品质的蜂蜜!